◎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资料图】
反间谍,是不是只是电影里情报机关之间的高手过招?防泄密,是不是接触不到涉密信息,普通人就与国家安全无关?在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4月14日下午,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指导的“千万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在线播出。这堂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的公开课指出,在国家安全面前,没有人是局外人或旁观者。大到反间防谍,小到上网发言,国家安全,都与你我相关。
间谍也许就在身边
中南大学辅导员张金学讲了一个小故事。
大学生刘某某家境贫寒,常在网上发布信息,寻找兼职。2013年5月,刘某某接到一封来自境外的自称S主编发来的邮件。S主编称需要刘某某协助查找某方面的资料,并许诺其重酬。刘某某以学术研究为名,通过导师和图书馆的帮助,在图书馆借阅了大量材料,并将相关内容拍成照片发给了S主编,从中获取报酬16000元。2013年8月,刘某某被国家安全机关抓获。
“泄密就在一念之间,间谍也许就在身边。”张金学说。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将奔向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将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生产管理的技术骨干。如果这些人中有人泄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损失的是金钱,失去的是市场份额;但若涉及军事科技,损失的是国家利益,危害的是千万家庭。
张金学提醒,为防泄密、反间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社会生活方面,要及时更新电脑中的杀毒软件;不要拍摄发布敏感区域的照片;理性表达爱国行为,不受人挑唆;从境外归国时不携带违禁物品标本,谨防破坏生态安全;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线索,可主动举报。
在学习生活中,同样也要注意保密。在社团活动中,不接纳非法赞助;在课外实践环节,不涉足管制区域;涉密科研课题不使用移动存储,不能将数据带出科研场所;境外学习不参与不明接待,不交往存疑之人。
在网络匿名环境上也要规范自身言行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则讲了当代大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网络。
去年6月,西北某高校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有来自境外的黑客组织和不法分子向学校师生发送了包含木马程序的钓鱼邮件,企图窃取相关师生邮件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给学校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带来重大风险隐患。
如果该攻击没被及时发现并处置,后果严重。沈浩说,在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利用大数据资源保障国家安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而且,我们正面临着媒介武器化,武器媒介化的现实。”沈浩指出,网络中的部分人为了追求特定利益,通过引导舆论,操纵民意,达到武器媒介化的目的。每个人都该警醒,网络是匿名的,但不是不用负责的。
是不是接触不到涉密信息,我就与国家安全无关了?沈浩强调,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你们代表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要在网络上,在社交媒体上,规范自己的行为。”
舆论战已被上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尤其在目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的当下,政治集团整合信息,借助社交平台争夺受众认知,打响网络时代的混合战争。沈浩向大学生们呼吁:“你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希望。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绷紧网络数据安全这根弦,为国家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