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视野】14年不离不弃 六旬夫妻“无声”爱情感动乡里

来源:三峡晚报 2023年07月05日

“辛苦你,这么多年,拖累你了。”胡云望至今记得他给妻子陈发珍洗脚的那天晚上,她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14年前,妻子陈发珍突发疾病导致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言语表达也成了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在,虽然妻子已告别人世,65岁的胡云望在心中仍每天会与妻子无声“交流”。“孩子在外地过得很好。”“单位给我发了笔奖金。”……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胡云望都不忘与陈发珍分享。

少年不负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1958年,胡云望出生于武汉。从小学到初中,他成绩出类拔萃,一直担任班干部。后来顺利上了高中,算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少年的胡云望家境并不好,但“奇思妙想”很多。高二的时候,他不愿念书了,想尽快工作给家里挣钱。1976年的一天,他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不读书了,去打工。

老师和亲戚轮番相劝,但胡云望铁了心。离开学校后,胡云望找了个从事泥瓦匠的长辈学手艺。学成后,在家附近接些小活,赚钱养家糊口。

时间到了1979年,胡云望应征入伍。在解放军驻山西某部担任警卫兵。

1981年,胡云望复员回到原籍,被分配到武汉一家建筑公司干泥瓦活。有一天,单位领导告诉胡云望,“宜昌在搞三三〇建设,你是技术能手,单位决定派你前去支援建设。”

手续很快办完,胡云望拿着工作函,搭长途车来到宜昌,建筑工地上,他仍然从事自己擅长的泥瓦工。他不擅交际,但乐于助人,经常帮同事代班,大家都喜欢他。

有一天,胡云望正在宿舍给墙补白灰。科长来了,寒暄一会后,便关心他在宜昌过得怎么样。胡云望鼓起勇气说:“都挺好,就差一个家了。”

科长说,有个宜昌农村姑娘,勤快能干,你要不要试着接触下,谈一谈?胡云望没想到领导真的是给他介绍媳妇,瞬间红了脸,怔了片刻之后回答:“好。”

爱情如期而至,生活一路阳光

科长介绍的姑娘叫陈发珍,比胡云望小一岁,1959年出生,家住猇亭虎牙。

胡云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个美好的上午:他蹬着自行车从三三〇建设工地来到猇亭,骑了3个多小时,上午10点多抵达约定地点。

他见到了正在田里打猪草的陈发珍。“当时她戴着一顶草帽,穿着花布衣裳,很清瘦。”初次见面,胡云望对这个女孩印象不错。

两人在女孩的家中见面,很快熟络起来。胡云望得知,陈发珍家中四姊妹,她是最小的。“她们家条件不好,家里人多,种的粮食仅够糊口。”胡云望说。

确定恋爱关系后,猇亭变成了胡云望在宜昌的第二个家。每逢休息日,他就会蹬着自行车从工地骑到猇亭。 去的时候,他会在工地附近打上一桶菜籽油带到猇亭陈发珍家里。

大半年的相处,陈发珍对这个憨厚的汉子挺满意。1983年,两人领了结婚证,在猇亭安了家。大城市男孩和山村女孩的婚礼,没有彩礼,没有“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更没有嫁妆,甚至连一套像样的家具也没有。“一床棉被,几个开水瓶和盆子,还有亲戚朋友随的份子钱。”胡云望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尽管结了个“裸婚”,但才华横溢的胡云望,还是想把婚姻过得浪漫一些。胡云望笑着说:“带着媳妇去武汉老家,我们办了个‘旅行婚礼’,是不是‘超酷’?”

婚后,胡云望尽己所能照顾一家人,一个月工资37.5元,他用工资慢慢攒下的钱,在丈母娘家的土屋旁建了一栋很小的红砖房。陈发珍把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每次丈夫回来,她都会做上热腾腾的饭菜,而胡云望也会把每月的工资交给妻子。

1984年,两人的爱情结晶出生了。为了多挣点加班费拉扯一家人,胡云望拼命工作。陈发珍则在家中务农照顾孩子,两人见面的时间固定在休息日。

1985年,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胡云望“下海”。靠自己的手艺到处打零工,给别人建房、粉刷墙壁,家里该有的家具、电器,慢慢都置办起来了。1991年,胡云望将小小的红砖房“升级”成一栋两层的小楼,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厄运突如其来 他们却骑上“幸福的摩托”

2009年的一天,胡云望正在远安一处工地做工,手机铃声响了,带来的是一个晴天霹雳:陈发珍突发高血压昏倒,病情非常严重。

心急如焚的胡云望从远安包车赶到医院。陈发珍昏迷期间,胡云望每天在病房守着,默默向老天爷祈祷。

昏迷18天后,陈发珍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因高血压导致全身瘫痪,丧失了语言和行动能力,吃饭、穿衣、上卫生间等基本生活起居,都得靠胡云望照顾。

出院后,为了让妻子恢复得好一点,胡云望成为妻子的“全职保姆”。那段时间,他找了很多老中医,询问了各种方子。“照着书上的穴位图,给她按摩。”帮妻子洗漱,做康复训练;换着花样做妻子爱吃的菜。

夫妻俩没有因为交流障碍而产生问题,反而比一般的夫妻更有默契。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迫于生计,胡云望一边照顾妻子,一边还要外出工作。妻子一人在家无人照料,他又放心不下。于是每天骑摩托车带妻子到工地干活,工地上没有休息的地方,胡云望便用纸壳垫在地上,让妻子靠墙坐着歇息。

工友也很照顾他,经常给他们带些水果和饭菜。但是,时间久了,这对“特殊的工人”难免被人另眼相看,“接的活越来越少,只能找机会打点零工。”胡云望说。

2018年,考虑到胡云望家庭的特殊情况,猇亭区民政部门为他找了一份环卫的工作。胡云望每天早上不到5点起床,照顾妻子吃完早餐后到六泉湖广场工作,中午11点回家为妻子做午饭,吃完饭又去干下午的工作,直到夜幕降临又匆匆往家赶,40分钟的路程他每天得往返4次。

胡云望所做的一切都被乡亲们看在眼里,对他的付出,没人不竖大拇指。 

临终一声“辛苦你了”,让人泪如雨下

2023年6月18日,瘫痪卧床14年后,陈发珍去世。

胡云望记得很清楚,6月17日,他给妻子搓脚时,陈发珍突然说出了一句话,虽然含混不清,但他还是听到了:“辛苦你,这么多年,拖累你了。”

“辛苦个啥,你好好养着,儿子在武汉上班,我在家里陪你。”妻子突然说这么一句,惊诧之余,胡云望一边为妻子揉脚一边说。

胡云望没有想到,这句话,是陈发珍跟他说的最后一句。

陈发珍去世后,无论是洗漱、吃饭、临睡前,胡云望都会在心里跟妻子说说话。早上5点,他照例起床洗脸、刷牙,把隔夜的剩饭热一热,就着简单的小菜将就一顿。看着着堂屋陈发珍的遗像,他在心里说:“发珍,我上班去了。”

陈发珍去世后,胡云望有时候端着饭坐在堂屋,会一边吃饭,一边对着妻子的遗像讲着今天发生的故事,“社区里搞了个时间超市,做好事还能赞积分,用积分可以换米换油。有个70多岁的大姐天天做好事赞积分,我也跟着在做。”

生活的一点一滴,胡云望都在妻子的遗像前娓娓道来。

在采访中,看着眼前这个不算“老”的老头, 问道:“您每天‘聊’这么多话题,你觉得爱人能听见吗?”

“我是有点啰嗦。”胡云望笑着看了妻子的遗像一眼,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不管她听不听的见,反正我的心听得见。”

这段40年相濡以沫,还在继续前行的爱情故事,就像胡云望和陈发珍的名字:生活的希“望”,就在于彼此“珍”惜。

【记者手记】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

采访当天,趁胡云望午休时间,记者在他家待了两个小时,告别的时候,记者内心感受感触良多。

略带寒酸的家中,已被相濡以沫的爱情填满;稍显凌乱的摆设,变成抗争命运的清晰印记。

女主人陈发珍的遗像面前,一尘不染,与家中其他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胡云望心中,永远留下的一片净土。

65岁的胡云望,也曾“少年不负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当生命的列车与陈发珍“并线”之后,夫妻二人一起为了好日子并肩前行。

从春风意气,喜结连理,到厄运相加,步步相逼。他们没有低头,而是不断抗争,用质朴平凡的爱意,谱写了一首命运交响曲。记者和随行的村干部在聆听时,甚至偷偷红了眼圈。

胡云望却说,“太平凡了,真的不值一提。”陈发珍临终一句“辛苦你了”,让所有的苦难释然。

采访中,胡云望很少提及结婚前26年的浪漫,他提到最多的,是夫妻俩后14年的逆境中,面对生活的态度。以自力更生、相互扶持的坚毅,温暖并点亮了这一生……

电影《阿甘正传》中说道:“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平凡照亮的伟大,或许就在于,这以爱之名的笃定。

(三峡晚报记者胡俊奎 周泉 张泽牧 通讯员胡梦潇 谭雪姣 罗金凤 实习生蔡怡琳)

关键词: